何栗(1089~1127),字文缜,宋代仙井监( 今仁寿、井研一带)人。据《古隆州志》,传说何栗出生时天现异象,当天夜晚天空半红,雾气漫天。
政和五年(1115年),中进士,廷试第一,为历史上乐山唯一的状元。授秘书省校书郎,次年任提举京畿学事,后召回任主客员外郎起居舍人,再升中书舍人兼侍讲。宋徽宗数次了解其德才,拟委以谏议之职,有朝臣说其与苏轼是同乡不宜为言官,遂出知遂宁府。不久召回任御史中丞,主管纠察百官事宜。任上,以奸邪专横15宗罪弹劾楚国公、太傅、太宰王黼。王黼抗争不服,何栗又上书七章,使王黼及其党羽胡松年、胡益等皆被罢官。事后,何亦以徽猷阁待制出知泰州,钦宗赵桓即位后复召任御史中丞。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升翰林学士、尚书右丞、中书侍郎(副宰相)。中魁10年,入值中枢。时金人要宋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及赔款黄金500万两、白银5000万两、牛马各万头、缎百万匹,否则将举兵南下。朝臣集议,宰相唐恪及诸大臣主张按金方要求迅速割地赔款以求苟安。何栗力排众议,申言:三镇之地是国家根本、京师屏障,不能轻易放弃。金人不割地要南侵,割地依然要南侵,与其割地赔款苟安于一时,不如整军经武击退其来犯。疾言厉色,声辩再三,并在对策上建议分天下23路为4道,如京师戒严,可传令各道前来保卫。钦宗欲依其议,惜宰相唐恪与尚书左丞、门下侍郎(副相)均力主议和,从中阻碍。钦宗乃倾向于和,并拟依从唐恪之言将都城西迁洛阳。何栗援引苏轼的话:“周朝失计,莫如东迁”(意即周朝最大的失误就是将都城从长安迁至洛阳),才把惊魄不定的钦宗劝阻下来。八月末,金兵分兵两路大举南侵,九月攻陷太原,十月攻下真定府(今河北正定),要宋划黄河为界,河东、河北全部归金。钦宗惊慌失措,对金人要挟一一听命,并下诏河北、河东军民“仰开城门,归于大金”。但河北、河东各州县坚守城池,不肯出降,金军仅得石州(今山西离石)。
靖康元年闰十一月初,金军长驱直入,兵临东京(今河南开封)城下,唐恪见事不妙,辞官逃命。钦宗拜何栗为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恢复三省旧制。时康王赵构(即后来的宋高宗)在河北,与朝廷信使不通,何栗建议立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密草诏书与皇帝,坚持斗争。面对排山倒海而来的金军,已成无援孤岛的汴梁城中卫士不满3万,金军趁大雪攻城,是月下旬京师陷落,钦宗命何栗随济王(越栩,徽宗第六子)到金营求和。金帅不许,要徽宗亲去商议割地,时已退位的徽宗已惊扰成疾,钦宗不得已自己前往,何栗随行,向金订下割地赔款称臣纳贡条件。因短期内无法凑足大量金银,十二月二日何栗又随钦宗到金营,被扣为人质。在金营,何栗为国家破亡、君臣受辱,有心报国而无力回天仰天大哭,赋诗一首:“念念通前劫,依依返旧魂。人生会有死,遗恨满乾坤。”绝食而死,时年仅3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