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是改善水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实现宜居绿城、生态优县的现实需要。为了解我县乡镇污水处理站建设基本情况,助推县域污水治理工作,近日,县政协组织部分委员深入分全、集益、三江等乡镇,对我县乡镇污水处理站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
一、井研县域水污染的基本现状
茫溪河是我县的主要水系,也是井研的“母亲河”,属岷江支流域,全长65公里,井研段47公里,其年径流总量4951万立方米,流域面积667.4平方公里,占我县总面积的79.4%,积雨面积1170.4平方公里,年均降雨量907.8㎜,大部分为降水补给,汛期5至10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89%,而上年11月至次年4月基本无降水补给,最枯水期时流量仅1.57m3/s,呈静流或断流状态,茫溪河是全县污水排溢自净主渠道。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面源污染、工业排污等因素所带来的环境承载压力,县域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一是县城区和沿河乡(镇)生活污水污染。茫溪河沿河及支流涵盖24个乡镇,集镇人口约15.8万人。每天产生生活污水约2.6万吨,占茫溪河污染物总量的62%。二是农村面源污染。根据统计,全县生猪存栏500头及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有28户,存栏50-500头的适度规模养殖场有104户;同时,部分水库肥水养鱼,季节性蕉藕加工废水和沿河农户生活废水直排、农村生活垃圾、农村稻田养鱼及农业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对茫溪河也造成一定的污染,占茫溪河污染物总量的26%。三是工业废水污染。茫溪河沿岸有50余户重点产污企业,大部分企业有规范的废水治理设施,生产废水或达标排放或循环使用,部分企业仅有简易治污设施,生产废水简易处理后直排入茫溪河,占茫溪河污染物总量的12%。
二、乡镇污水处理站建设的基本情况
组织保障有力。水是人类生存的必需资源,有效治理水污染问题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为此,我县将污水处理站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并制定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表,任务层层分解,责任逐级落实。建立项目建设情况月报制度,对建设项目进行实时跟踪与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强化目标考核,将污水项目建设情况纳入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确保任务落实到位。
污水处理网络逐步完善。2013年我县启动了高凤乡、镇阳乡、分全乡、纯复乡、集益乡、三江镇、千佛镇7个乡镇污水处理站建设工作,总设计主管网长15.6千米,总投资1589.39万元,设计处理能力2620吨/日,采用“生物接触氧化+人工湿地”模式,利用厌氧、好氧、兼性生物的净化原理,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后,再由水生植物充分吸收,处理后的污水将达到一级B标准。目前三江污水处理站已进入试运营阶段;集益乡、千佛镇污水处理站现已基本完成土建部分工程;分全、高凤等4乡镇污水处理站现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下一步我县将分批次启动剩余19个乡镇污水处理站建设,2016年底全县26个乡镇将完成污水处理站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
规划编制融合度不高。由于污水处理建设项目是首次在全县开展,因此污水处理专项规划和全县发展总体规划有效对接不够,融合度不高、前瞻性不足,各个乡镇污水处理站的建设也未充分纳入所在乡镇整体规划中统筹考虑,且各个集镇污水处理站在建设模式、污水处理流程等方面也缺乏统一标准。
土地要素保障不到位。乡镇污水处理站建设所需土地指标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目前已启动的7个乡镇污水处理站建设所需土地除集益乡污水处理站属征用外,其余乡镇均属租用建设,用地问题致使相关污水处理站无法办理规划许可证和建设施工许可证,工程竣工也无法顺利通过质量验收,同时污水处理站的土地租用性质也为后续的运营管理带来一系列隐忧。
资金瓶颈制约较为突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大,运营成本高,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从目前乡镇污水处理站的建设情况来看,多数靠项目资金带动。而我县财政情况相对紧张,难以承受应由县财政所匹配的建设和运营维护资金,制约了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特别是要在2016年前完成全县26个乡镇污水处理站的建设压力巨大。
后续监管职责不明确。由于目前大多项目还处于前期建设中,污水处理站投产后的运营管理还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和具体操作办法。相关部门对各自的监管职责认识比较模糊。
四、建议意见
科学规划引领,合理统筹布局。从总体规划和合理布局的角度出发,将污水处理专项规划纳入全县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中统筹考虑,按照最佳效益、污水就地就近处理、规模适度适中的原则,结合地表、周边水流等因素综合考虑,科学编制污水处理专项规划,实行设计、施工、评价指标的“三统一”,合理布局城乡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使污水处理专项规划与城乡未来发展规划相协调,与环境改善要求相适应,与环保产业发展相促进。
开源节流并举,强化土地保障。积极向省、市争取建设用地指标,盘活闲置厂房、农房改造等存量资源,并对污水处理建设项目用地优先安排、优先保障。对尚未进行污水处理站建设的乡镇进行打捆设计,采用BT或BTO的建设模式,用一体化设备技术进行建设,减少用地需求,实现土地利用的节约化。
拓展融资渠道,破解资金瓶颈。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地方财政资金扶持和投入力度,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进行补助,充分调动乡镇主动性、积极性,整合资源,打捆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和城乡供排水项目,引入市场机制,实施统一招商。积极鼓励和支持有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的投资商参与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经营,逐步建立由政府引导、社会各方参与、金融机构支持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和经营体制。
着力建章立制,强化监督管理。一是建立健全污水处理设施设备管理、操作规程、岗位职责等长效管理机制。强化污水管线安全运行,加强污水处理的监控,建立灵敏高效的监管机制,形成完整的监管体系。二是建立职工培训制度,提高操作人员整体素质。建立科学合理的收费机制,为污水处理厂(站)的持续运营提供经费保障。三是部门要切实履职尽责,加强协调配合,水务部门要加强对乡镇污水处理站的组织管理,建立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并将考评结果作为乡镇污水处理站经费预算的重要依据;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污水处理站的出水水质监测,定期公开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